锦州19个县域产业园区“瘦身”到9个
| 招商动态 |2016-12-01
机构精简了,人员精干了,效率提高了,项目进来了。锦州市坚持把县域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作为全市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首要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深化县域园区改革。目前,原有的19个县域产业园区“瘦身”到9个,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
强化产业园区改革的顶层设计“对症开方”。锦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县域园区改革领导小组,果断吹响了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号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挖阻碍在园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布局分散,管理中存在的政企不分、市场观念不强、干劲不足、效率不高等关键症结,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意见》。今年4月,在先行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方案细化了规划引领、园区整合、优化机构、构建“管委会+公司”模式、激励机制、下放权限6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及工作任务,为园区全面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迅速形成集聚发展合力“瘦身消肿”。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提出构建“一区多园”“一片区一产业”的新模式。即:一个县依托省级及以上园区,只保留一个园区管委会,将市级园区作为产业功能区划入园区管委会管理;县级产业园区分类撤并后划归属地乡镇管理。通过“瘦身消肿”,不但使园区由19个降至9个、园区管委会也由12个降至9个,而且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和土地使用效率,减少了管理层级,精简了组织机构,统筹了产业布局,园区集聚发展的合力迅速形成。
激发内在动力实现“轻装上阵”。在新构建的“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中,管委会主要负责发展规划、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公司主要负责园区土地开发、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按照“机构扁平、竞争上岗、薪酬绩效”的要求,实施了产业园区机构、人员和收入分配的“三位一体”
。
一是在精简机构上本着“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调整园区管委会架构。二是在选人用人机制上,按照“封闭管理、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方式创新用人机制。三是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以岗定酬、按绩定酬,工资“能高能低”的薪酬机制。新架构和新机制不仅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极大激发了园区内生动力。
义县作为全省产业园区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开展了产业园区改革工作,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实现了“一区”统一领导和“三园”的有效管理。体制改革后,义县采取集群招商、定位招商和行业链条招商等形式,吸引一批重点项目洽谈签约,落地生根,引进域外资金到位额34.7亿元,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使上市公司央企中节能、中食集团、中广核等大型企业集团先后落户义县。
经过3年开发建设,凌海市已经形成以大有经济区为龙头的“1+2+6”园区发展新模式。目前,大有经济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达13亿元,2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具备了项目即来即落的条件。
今年大有经济区重点推进了“两院一路三中心”工程。海河生物研究院和中科院成果转化院凌海分院已经挂牌。投资7.7亿元、长26公里滨河路续建工程桥梁部分已经开工,预计明年7月建成通车。近期,凌海将签订海洋技术展示示范中心、海珍品养殖技术服务中心、水产品加工中心合作协议。通过“两院一路三中心”带动,发展独具渤海海洋特色的“蓝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