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迈向新高度!
| 招商动态 |2016-12-01
这里历史悠久
资源富集 生态优良
这里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
这里是红山文化
契丹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有见证1000年前大辽风云
变幻的辽中京古城遗址
有国内现存体积最大的大明塔
这里有距今340年的清代康熙陪嫁牡丹园
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里河林区
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紫蒙湖景区
这里有保存着1.5亿年前
亚洲最大古生物化石群的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有中国北方水温最高最优质的天然温泉
这里有全国首批革命老区承平宁抗战根据地
葫芦峪红色旅游区
这里有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305个美丽乡村
以及61万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中京儿女
这里就是辽代五京之一
辽中京古都所在地——宁城县
数据见证巨变。“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亿元。旅游接待人次由2011年的65万增长到2015年的135万,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由2011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亿元,年均增长173%。
近年来,宁城县坚持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景区,推动全域旅游,实现旅游产业迅速增长。
2016年,宁城县启动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全域旅游新名片,实现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旅游产业与各项产业融合发展。
全景化布局,打造城乡一体大旅游
“全县累计投资8亿元,实施道须沟景区、紫蒙湖景区、天沐温泉城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11项;建成旅游公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15处。”这是“十二五”期间宁城县交出的完美答卷。
时代在变,数字在变,思路在变,宁城县委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却从未改变。
今年,宁城县把全域旅游创建作为“顶层设计”,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制定了《宁城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编制了《宁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宁城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镇建设等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的旅游化发展,穿点成线,连线成链,构建了全景化旅游新框架。
为优化空间布局,该县围绕“温泉古都,山水宁城”主题定位,结合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积极构建“两心两带”。即中东部地区以天义为旅游服务中心,以国家地质公园“两馆”、辽中京遗址、七金山、陪嫁牡丹园、葫芦峪、法轮寺为主要节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西部地区以温泉为旅游集散中心,以温泉、紫蒙湖、藏龙谷、黑里河漂流、道须沟、杜鹃山、大坝沟、松枫山庄为主要节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
大投入助推大发展。为打造全域旅游,该县加大投入,整合项目资金,今年投资8200万元,实施了道须沟二期、王家营子至大金沟旅游环路等项目建设;投资240余万元,实施了打虎石村等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
到2018年,还将规划实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12项,新增投资20.1亿元,实施旅游交通项目14项,总投资28.33亿元。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该县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的乡村游产品,形成了分布全县所有乡镇的集农事体验、农业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游。
未来,还将开发建设景区依托型、乡村度假如型、古村古寨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和乡村民宿。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创建自治区智慧旅游示范县,建成8个全域旅游示范区、2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特色旅游小镇,进入全区旅游强县行列,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宁城县委书记张恒说。
多元化业态,激活旅游产业一盘棋
“在北方能吃到这么纯正的火龙果,真是件美好的事情!”呼市的李大爷一家到热水温泉休闲疗养,步行10来分钟就到了采摘园,对新鲜味美的火龙果赞不绝口。
去年,富刚夫妻俩依托热水温泉旅游景区,建起占地120亩的火龙果采摘园,今年6月份开园以来,完全依靠景区游客以及旅游团自行采摘销售,20元一斤的价格还供不应求。
富刚的采摘园区是宁城县发展“旅游+”模式的一个缩影。“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该县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模式转变,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工业、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活力。
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特色化发展,成为全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依托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特色农牧业产业资源,该县规划建设了大地景观农业、各类设施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等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带10条,各类采摘园30余个。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该县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涌现出小城子镇“红色之旅”、五化镇“甜蜜之路”、大双庙镇“黄瓜小镇”、八里罕镇“塞外酒乡”、大明镇“契丹风情”、三座店村“背阁抬阁”等一大批文化精品村,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旅游风景。
积极与顺鑫宁城老窖酒业公司、塞飞亚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融合,在工业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融入旅游元素,大幅度提高了工业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
推进旅游和教育科研联姻,在建立美术写生、书画创作、健康养生基地的同时,创建黑里河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旅游发展,实现共促共荣。
全民化参与,实现旅游成果共建共享
31岁的潘文友居住在甸子镇河洛堡村,看到门前公路上去往紫蒙湖、道须沟等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潘文友不失时机地建起“农家客栈”,依靠接待游客吃住,走了致富路。“最近2个月纯赚3万多元,接下来还想搞些路营、烧烤、篝火烤场、蟹塘、鱼塘等旅游项目。”潘文友是宁城旅游从业大军的一员。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135家,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万元,约5000余人通过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脱贫致富。
在动员全民参与的同时,县委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实行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集中投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仅2016年,全县共打造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黑里河镇三道河村,农民以众筹方式,匹配招商引资股份,建起了旅游合作社,发展漂流乐园。每年将所得利润的10%给社员“分红”,另外一部分继续扩大生产。去年,25户入股社员最低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实施景区龙头拉动,促进共建共享。道须沟景区下设园林绿化公司、土特产开发公司、养殖公司等相关企业,2015年入园游客达28万人次,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景区。受益于该景区的产业带动效应,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种养殖、土特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增加收入,景区直接安排当地就业上百人,餐饮、交通、土特产销售带动就业千余人。
松枫山庄是全县第一家开发建设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2013年成立森林生态产业供销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辐射周边10多个村庄,与60多户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负责土特产品的种植、养殖、收购、包装和销售,带动1000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和运输管理工作,社员平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幸福生活。
品牌化创建,展大美山水风采
9月的宁城,层林尽染,天蓝水碧,风景如画。沿着蜿蜒流淌的老哈河逆流而上,欣赏层峦叠翠、如童话世界般的道须沟原生态美景,沿途游览碧波荡漾、群山环抱的紫蒙湖,佛教景观胜地、美味地锅宴的藏龙谷,千年古塔、文化厚重的辽中京遗址等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时间,道须沟、大坝沟、杜鹃山庄、紫蒙湖、藏龙谷和辽中京遗址等各处景点,均会呈现热闹火爆的场面。
“宁城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旅游品牌效应得到释放的生动体现。通过打造五张旅游名片,提升了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了产城景一体化大旅游。”宁城县旅游局局长李承明说。
保护“生态景”,打好“资源牌”,念好“山水经”,是宁城县一直以来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该县擦亮“千年古都,辽文化发祥地;神奇黑里河,塞外九寨沟;天然最热温泉,皇家养生福地;远古生命乐园,世界化石宝库和首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圣地”五张旅游名片,让山青林茂、天蓝水绿的宁城,成为辐射京津冀辽等大城市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先后建设了4A级景区道须沟,3A级景区藏龙谷、紫蒙湖,建成黑里河漂流乐园、地质公园博物馆、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松枫山庄。
此外,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温泉古都、山水宁城”旅游主题形象、五条精品线路、五张名片的宣传推介力度。连续3年举办中国宁城国际旅游文化节、紫蒙湖冬捕节和温泉养生节等节庆活动,开发了“中京八大美景”和“中京八大美食”,开通了宁城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创作旅游歌曲50余首。宁城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特色民俗TOP10”等荣誉称号。
“悠悠老哈河,契丹在此发祥;巍巍大明塔,中京大地守望,浩渺的紫蒙湖,哺育万物生长;圣洁的温泉水,洗去岁月沧桑;美丽的宁城,可爱的家乡,如诗如画的地方……”这首《美丽宁城》,道出了宁城县大美的自然山水、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
如今,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推开,结合美丽乡村成果巩固和脱贫攻坚工程深入推进,一个旅游服务全面提升、各项产业融合发展、品牌景区不断涌现、处处是风景的大美宁城,正在以全新的旅游形象迎接八方宾朋。宁城旅游产业,正如朝阳般绽放灿烂朝晖。